新蓝网-中国蓝新闻客户端5月12日讯(中国蓝新闻客户端 新蓝网记者 喻惠婷 黄捷 沈东钢)“上世纪八十年代,我们厂子一年能有几十万利润就算不错了。但后来,我们一年可以赚几千万甚至上亿。”宁波雅戈尔集团董事长李如成大呼,“做梦都想不到,一件衬衫可以赚到这么多!”
宁波靠做纺织服装发家的,李如成不是第一个。历史追溯到一个世纪前,就有一群宁波人凭着一把剪刀、一卷皮尺,用精湛的技艺创造了中国第一套西服、第一套中山装。赞誉、财富纷至沓来,也让他们在中国服装史上有了一席之地。因为曾为外国人(时人称之为“红毛”)裁制过西服,所以这个群体又被称之为“红帮裁缝”。
作为“红帮裁缝”的发源地,宁波有着深厚的纺织服装产业基础。然而在三四十年前,由于时代原因,当地服装业停滞不前,更不可思议的是倒退趋势。先辈们打下的那块金字招牌,隐隐黯淡下来。
1979年,李如成大概30岁出头,在农村插队多年的他急于谋生,但因着对服装前景的看好,就进了以2万元知青安置费创办的企业——青春服装厂,也就是雅戈尔的前身。
红帮裁缝以西服发家,而当时,不少服装厂的主体业务却是帮上海等地的工厂代加工。李如成回忆道,“那时,我们厂就是代加工短裤、套袖之类的低档产品。做西服?只能从老人们的口中听听了。”
带着点艳羡和不甘,李如成成日穿梭在工厂车间里。这是一个设在村边戏台地下室的车间,缝纫机也大多是职工从自家搬来的。“起步艰难。我能做的,也不过是先把眼前的厂子办好,不用让大家回家种地。”
但是不久,工厂受到市场的冲击,业务断档,员工面临失业。“这时,我偶然听人讲起东北有一个厂家正在找合作伙伴,便主动请缨前去联系。几经周折,终于拿到了一笔5万件棉套装加工的订单。”
绝处逢生,这笔订单犹如久旱之后的甘露,让全厂上下欢呼雀跃,干劲十足。交货期原定在半年之后,而他们仅仅用了3个月,就把货全部发到了东北。而多加工的几万件余货,李如成领着员工奔南京、下西安,立马也销售一空。当年结算下来,工厂的利润从几万元猛增至20 万元,工人月工资从二十多元涨到七八十元。
相比建厂之初所面临的种种困难,“不言退休、老当益壮”的李如成更愿意说说雅戈尔的“进行时”。
“红帮裁缝最核心的东西是西服,雅戈尔很多专家都是红帮的第五代传人。这么多年来,我们不止传承传统的工艺,还将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。”李如成说道。
置身在雅戈尔斥资1亿打造的智能生产车间,衣料随着吊挂流水线飞来飞去,从第一道工序到最后一道,衣服能做到不落地,生产效率提高了20%以上。
除了将车间打造得更“聪明”之外,李如成还迷上了“汉麻”,想以其为原料制作服装。以麻为料极为复杂,有很多工艺上的难题都没有突破,但是他这个决定却下得铿锵有力。那时,他已经年过六十,带着一股“落子无悔”的魄力,投入上亿,用十年时间静待花开。如今,新面料服装已成功面世且大规模投产,他也收获了一个“麻疯子”的戏称。
毋庸置疑,雅戈尔在纺织制造业备受产能过剩、成本高企、需求不足等问题困扰的今天,走出了一条对自己最合适的创新路径。在宁波,像雅戈尔这样想做大做强的企业不在少数,但也不乏想将企业做精做细的。有着100多年历史的荣昌祥就是个中翘楚。
荣昌祥走的是高端西服定制路线,圈内口碑极好。上个世纪初,宁波人王才运在上海南京路开设了“荣昌祥呢绒西服号”,这是当时上海滩最完备的西服专业店之一。因为服务非常周到、技艺精湛,荣昌祥逐渐有了一定的名气,第一套“国服”中山装就是诞生于王才运手里。
在之后的百余年里,荣昌祥历经了民国、抗战和新中国成立等历史进程。时间,为荣昌祥注入了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,成为了中国西装行业中少有的百年老字号,而它的招牌,也已经传承到第五代掌门人王朝阳手中。
“手工制作一套西服,对裁缝的要求极高,仅‘打样’一道手艺,就在大多数情况下要练上两三年功夫。”王朝阳告诉中国蓝新闻客户端记者,能静下心来做一名裁缝的人慢慢地少,这就决定了荣昌祥无法走大规模生产路线。
既然不能做大,那就做精。走进荣昌祥一楼的工作间,里面陈列着各种手工西服。“制作一套高定西服,需要130多道工序,从决定样式到选择面料、设计、量体、剪裁、试穿、缝制、细部修正,我们都手工进行。”除此之外,还陈列着可供搭配的的衬衫、领带、袖口、皮鞋等,琳琅满目,五光十色。
“荣昌祥也算是宁波服装发展史上的‘活化石’,发展好这个老字号,也算是在传承‘红帮精神’了。”王朝阳说道。
时代经历着沧桑巨变,“红帮裁缝”们不但没有消失,反而凭着一股创业和创新精神,创建了雅戈尔、杉杉、罗蒙等一大批中国服装行业领军企业,让宁波成为了一座服装名城,引领着中国服装产业的发展。
70年栉风沐雨,70年砥砺奋进,70年光辉历程,70年伟大成就。随着我们国家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阶段,宁波这座服装名城的故事似乎也印证了:唯有不忘初心,才能谱写壮丽辉煌新篇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