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11月,康达迎来第40个生日。11月22日上午,位于石排镇燕窝村的康联达工贸中心热闹非凡,康达集团40周年庆典暨“东江1979文创科技园”项目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,标志着“东江1979文创科技园”项目正式落地动工,对推动石排文创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2019:据了解,“东江1979文创科技园”项目,是由总部在香港的康达集团斥资4.5亿元投资建设的主题式文创科技产业园区,占地面积约46.6亩,分二期建设。该项目以充满工业特色的文创科技元素为主题,集帽子主题艺术中心、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集群、文旅体验助推器、商务与休闲配套等四大核心功能于一体,将打造成为东江南岸具有特色的一大城市文化旅游地标。
据悉,康达集团扎根深耕石排40年,2018年起开始积极投身文旅建设。这不是康达集团第一次投资文旅项目,在这之前,康达集团在江西赣州投资建设“赣坊1969文化创意产业园”,在不足三年的时间里成为国家文旅部重点项目、江西省重点文创园。
与今天“改革不停顿、开放不止步”不同,在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一代创业企业家眼里,改革开放更多的是打破禁锢的尝试和大胆前进的冒险。当时的康达公司,就是“一个时代”开启后的其中一份子。
1979年8月,王家庭以香港康达公司名义,带着全部积蓄港币2万元,选择回到家乡东莞,办起了来料加工厂,为香港各大小帽厂进行小量代加工。康达集团董事总经理、王兆生长子湛中,在多年后曾说道:“还是得感谢改革开放的东风,把影响我后来几十年人生的轨迹,定轨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。”
王家庭从来料加工创业开始,就决心义无反顾地与祖国发展同步,勇往直前——把每个月挣的钱尽量节省开支,尽快再投入,康达公司从成立时的十二个车位小作坊、到几个月后近百车位的小工厂、再到几年后数百车位的正规企业、一直到三十年后近万员工的康达制帽企业有限公司……最近,82岁的康达集团董事长熊秀云和长子湛中及儿媳淑珍在接受釆访时,忆起当年四人一起在香港街头揽活拼接单、在东莞小作坊夜以继日赶货期、王家庭主要成员几十年如一日团结奋斗的故事,很是感慨。三人均明确说:我们是香港打工一族的普通小家庭,由于一开始就对祖国改革开放满怀信心,加上王家庭主要成员和康达集团创业团队的团结奋斗,才有康达集团今日的规模。
值得一提的是,至今在企业创新上被视为第一资源的人才要素,康达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其重要性。2001年康达首次推行优秀员工股权分享制度,之后形成永久机制。现任副总经理的李翠凤在康达工作已有二十余年,提到股权分享制度,李翠凤称这是康达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的一大“法宝”。“我一直强调的是,康达早就不是姓王的了,康达是一个大家庭,每一位员工的付出,都是康达发展的助推器。”在康达成立40周年的庆典上,王家庭主要成员再三和记者强调这是公司发展的“秘诀”之一。
40年蹄疾步稳,创一代前辈们励志、睿智的故事不仅被打上时代的标签,更成为王湛中之子——这名“创二代”王思进掌舵康达前进的催化剂。且行且思,王思进认为,创新创业依然没有止步。
“屋顶的帽子设计,除了是文创园标志性创意,更多的是为了铭记康达从来料加工到全球性帽子生产商过程中,创一代前辈们流汗拼搏的发展历史。”东江1979文创科技园的启动仪式上,王思进在东莞康达公司的总部,指着项目的模型沙盘和记者说,“帽子下面的那栋,外形设计成集装箱,就是东莞外向型经济的缩影。‘东莞制造’就是由千千万万个集装箱运载,从这里走向了世界。而今天,我们正真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极大机遇,给予我们信心从之前的走向世界转而深耕家乡。”
记者从石排镇了解到,康达文创科技园坐落的区域,正是当地规划的从 “塘尾古村落”到云岗古寺,再到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的特色连片示范区内。事实上,石排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:塘尾古村落、康王宝诞民俗风情、东江鲤鱼洲、东江南岸的自然景观;还有石排煮大鱼等美食……近年来,该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投入资金保障之大前所未有、推进措施之实前所未有。如今,一到周末和节假日,前往石排休闲、叹美食的游客流连忘返。
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,美丽乡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内涵,假如没有美丽乡村这个城市是不完整的。”东莞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11月29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的时候,特意强调了东莞将来的镇都计划打造成魅力小城的概念。康达规划的文创科技园定位,也恰如其分地吻合了大东莞目前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。
王家庭四人会议决定:马上把握改革开放机遇、分别向老板辞工、分头尝试各种创业机会。
选定制帽行业、在香港成立康达制帽公司、与东莞市外经办签署来料加工合同、进口十二台电动衣车、建立第一个十二人车缝小组、成为首批赴莞投资的其中一间港资企业。
为香港各大小帽厂(约20间)大量承接代加工业务、拓展海外帽子市场,接单规模达生产能力九成以上、东莞帽厂规模发展至600人左右。
步入规范化管理、成为全世界制帽行业首家取得ISO9000认证的企业、引入工业工程体系;整体推行“盈利中心制度”、与海外众多优秀品牌达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、尝试投资第三产业、开设孟加拉离岸帽厂、康达全体员工规模发展至4000人。
推行股权分享政策、成立上海子公司、继续扩大帽袋产品研究开发和分销渠道公司规模、投资兴建城市管道燃气分销公司、员工规模发展至近万人。
继续完善股权分享制度、引入高效生产线、加大产品研制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投入、加大高端市场拓展力度等举措、成立安徽工厂及柬埔寨工厂、多项现代化举措不断与时俱进、成立拓展部,加大新兴起的产业投入,其中文创园产业的发展已取得政府和业界的高度肯定。
今年11月,康达迎来第40个生日。11月22日上午,位于石排镇燕窝村的康联达工贸中心热闹非凡,康达集团40周年庆典暨“东江1979文创科技园”项目启动仪式在这里举行,标志着“东江1979文创科技园”项目正式落地动工,对推动石排文创科技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。
2019:据了解,“东江1979文创科技园”项目,是由总部在香港的康达集团斥资4.5亿元投资建设的主题式文创科技产业园区,占地面积约46.6亩,分二期建设。该项目以充满工业特色的文创科技元素为主题,集帽子主题艺术中心、科学技术创新产业集群、文旅体验助推器、商务与休闲配套等四大核心功能于一体,将打造成为东江南岸具有特色的一大城市文化旅游地标。
据悉,康达集团扎根深耕石排40年,2018年起开始积极投身文旅建设。这不是康达集团第一次投资文旅项目,在这之前,康达集团在江西赣州投资建设“赣坊1969文化创意产业园”,在不足三年的时间里成为国家文旅部重点项目、江西省重点文创园。
与今天“改革不停顿、开放不止步”不同,在上世纪70年代末第一代创业企业家眼里,改革开放更多的是打破禁锢的尝试和大胆前进的冒险。当时的康达公司,就是“一个时代”开启后的其中一份子。
1979年8月,王家庭以香港康达公司名义,带着全部积蓄港币2万元,选择回到家乡东莞,办起了来料加工厂,为香港各大小帽厂进行小量代加工。康达集团董事总经理、王兆生长子湛中,在多年后曾说道:“还是得感谢改革开放的东风,把影响我后来几十年人生的轨迹,定轨在辽阔的祖国大地上。”
王家庭从来料加工创业开始,就决心义无反顾地与祖国发展同步,勇往直前——把每个月挣的钱尽量节省开支,尽快再投入,康达公司从成立时的十二个车位小作坊、到几个月后近百车位的小工厂、再到几年后数百车位的正规企业、一直到三十年后近万员工的康达制帽企业有限公司……最近,82岁的康达集团董事长熊秀云和长子湛中及儿媳淑珍在接受釆访时,忆起当年四人一起在香港街头揽活拼接单、在东莞小作坊夜以继日赶货期、王家庭主要成员几十年如一日团结奋斗的故事,很是感慨。三人均明确说:我们是香港打工一族的普通小家庭,由于一开始就对祖国改革开放满怀信心,加上王家庭主要成员和康达集团创业团队的团结奋斗,才有康达集团今日的规模。
值得一提的是,至今在企业创新上被视为第一资源的人才要素,康达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其重要性。2001年康达首次推行优秀员工股权分享制度,之后形成永久机制。现任副总经理的李翠凤在康达工作已有二十余年,提到股权分享制度,李翠凤称这是康达公司之所以长盛不衰的一大“法宝”。“我一直强调的是,康达早就不是姓王的了,康达是一个大家庭,每一位员工的付出,都是康达发展的助推器。”在康达成立40周年的庆典上,王家庭主要成员再三和记者强调这是公司发展的“秘诀”之一。
40年蹄疾步稳,创一代前辈们励志、睿智的故事不仅被打上时代的标签,更成为王湛中之子——这名“创二代”王思进掌舵康达前进的催化剂。且行且思,王思进认为,创新创业依然没有止步。
“屋顶的帽子设计,除了是文创园标志性创意,更多的是为了铭记康达从来料加工到全球性帽子生产商过程中,创一代前辈们流汗拼搏的发展历史。”东江1979文创科技园的启动仪式上,王思进在东莞康达公司的总部,指着项目的模型沙盘和记者说,“帽子下面的那栋,外形设计成集装箱,就是东莞外向型经济的缩影。‘东莞制造’就是由千千万万个集装箱运载,从这里走向了世界。而今天,我们正真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极大机遇,给予我们信心从之前的走向世界转而深耕家乡。”
记者从石排镇了解到,康达文创科技园坐落的区域,正是当地规划的从 “塘尾古村落”到云岗古寺,再到燕岭古采石场遗址公园的特色连片示范区内。事实上,石排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:塘尾古村落、康王宝诞民俗风情、东江鲤鱼洲、东江南岸的自然景观;还有石排煮大鱼等美食……近年来,该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投入资金保障之大前所未有、推进措施之实前所未有。如今,一到周末和节假日,前往石排休闲、叹美食的游客流连忘返。
“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、记得住乡愁,美丽乡村是一个城市的重要内涵,假如没有美丽乡村这个城市是不完整的。”东莞市委书记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11月29日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专访的时候,特意强调了东莞将来的镇都计划打造成魅力小城的概念。康达规划的文创科技园定位,也恰如其分地吻合了大东莞目前的城市空间规划布局。
王家庭四人会议决定:马上把握改革开放机遇、分别向老板辞工、分头尝试各种创业机会。
选定制帽行业、在香港成立康达制帽公司、与东莞市外经办签署来料加工合同、进口十二台电动衣车、建立第一个十二人车缝小组、成为首批赴莞投资的其中一间港资企业。
为香港各大小帽厂(约20间)大量承接代加工业务、拓展海外帽子市场,接单规模达生产能力九成以上、东莞帽厂规模发展至600人左右。
步入规范化管理、成为全世界制帽行业首家取得ISO9000认证的企业、引入工业工程体系;整体推行“盈利中心制度”、与海外众多优秀品牌达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、尝试投资第三产业、开设孟加拉离岸帽厂、康达全体员工规模发展至4000人。
推行股权分享政策、成立上海子公司、继续扩大帽袋产品研究开发和分销渠道公司规模、投资兴建城市管道燃气分销公司、员工规模发展至近万人。
继续完善股权分享制度、引入高效生产线、加大产品研制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投入、加大高端市场拓展力度等举措、成立安徽工厂及柬埔寨工厂、多项现代化举措不断与时俱进、成立拓展部,加大新兴起的产业投入,其中文创园产业的发展已取得政府和业界的高度肯定。